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11-23 17:50:33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

我说课的题目是《范仲淹的故事》,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范仲淹的故事》是语文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类美德为主题展开,《范仲淹的故事》是该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叙述范仲淹的几个故事歌颂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晰,在文中作者重点描写了范仲淹的言行,突出他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阶段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考虑学生的阅读基础,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

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4、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体会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学法和教法,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构成一个一个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环节的不同要求,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读书法。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我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时而朗读,时而默读,时而诵读,时而略读。

2、质疑法。在精读课文时,我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开动学生的大脑,启迪他们的思维。

3、讨论法。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让他们的心灵发生碰撞,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4、提问法。我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

5、点拨法。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或思路收到阻碍时,我及时点拨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让他们豁然开朗,进入更高层次去思考。这些学法和教法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了自主高效的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四条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了如下步骤:第一个步骤:故事导入,温故知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开始,我放映“闻鸡起舞”的动画短片然后顺势引入课文。点名朗读课文后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课文讲了哪几个故事?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让学生加深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又为下面精读课文做铺垫。第二个步骤:研读课文,质疑解惑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2—5自然段,要求学生为这几个故事取个简短的小标题。(①只身求学②划粥割齑③谢肴④闭门不出)再安排三个环节逐一研读:

环节一:学习第二段。在学习这个故事时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该段中能体现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的句子,发挥想象以“____了,就_____”的句式说说范仲淹还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体会范仲淹求学之艰。这一环节既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谓一石二鸟。

环节二:学习第三段。在学习此段前,我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划粥割齑”的意思,并让学生用两个成语分别概括短尾最后两句话。这既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积累词语。然后我顺势追问范仲淹对待这种清苦生活的态度,体会范仲淹的求学之勤。

环节三:学些第四至五段。

学生轻声读四至五段,小组合作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范仲淹仅仅是因为担心以后咽不下粗茶淡饭而不吃美味佳肴的么?

2、当听完范仲淹的回答后,猜想他的朋友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3、皇上出游轰动全城,为什么唯独范仲淹不为所动?学生回答后我稍加点拨,归纳总结。然后我扮演学生,学生扮演范仲淹分角色朗读第五段的对话。目的在于还原情境,加深理解。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已经理解这四个故事都是讲述范仲淹的勤奋好学。第三个步骤:体验情感,突破难点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六至七段,边读边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刻苦求学的?设置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其次,评价范仲淹,并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出作者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从而突破难点。最后,讲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第四个步骤;拓展延伸,深化主题这个步骤主要是让学生谈谈读后感,说说范仲淹哪些言行最打动你。然后我以“少年强则国强”为结语,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最后饱含感情齐读课文。

五、说板书设计

这是本课的板书设计(展示),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科学合理,一目了然。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扣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描写,让学生读中理解内容,读中体会情感,读中领悟写法,读中积累语言,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2

《天马》是我来学校后第一次说课,第一次总是那么让人难以忘怀,虽然不太规范,但毕竟是自己的处子秀。我想20年后再回忆那次说课,我会感叹,哦!原来我曾经是那么稚嫩!

《天马》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征意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天马”。可以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来说课。

一、 说教材

《天马》一文生动地描绘了天马的健美、奔放,进一步让人领悟到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文字简短精炼,表现了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和独具匠心,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本课训练重点确定为:

1、读课文,展开想象,从天马的外形特征体会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知识目标)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解决问题开展阅读进行学习。(能力目标)

3、理解天马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感悟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我们的'目标具有可行性,切合学生实际。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孩子大多是生活在南方,而马和北方的草原紧密的联系 ……此处隐藏28067个字……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还是,他总是那么,,也。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边疆需要,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人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板书设计(略)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5

《推敲》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首先看课题,推和敲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做做这两个动作,这两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连在一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推敲的含义:人们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这个意思是怎么来的呢?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推敲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贾岛和韩愈,还有一个未出面的李凝。

引导学生构建一个阅读话题:文章中哪些语句看出贾岛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课文。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关于贾岛韩愈的资料,“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此处还可以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题李凝幽居》的创作过程,最能说明贾岛极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故事的开端,写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郊外”说明李凝的家离长安城较远、“拜访”是访问的意思,但包含了对被访问者的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此处的“拜访”可以看出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和“访问”做比较。“找了好久”可以看出找了很长时间,“摸到李凝的家”中的“摸”字不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还能看出他不熟悉这条山路,李凝住的地方比较偏僻。由此贾岛对友人的尊重以及执著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摸”可不可以换成“找”,为什么?“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丽景色使贾岛触景生情,写下《题李凝幽居》。同时,这句话写出了李凝居住的地方非常幽静,和诗题中的幽居呼应,这句话也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所描绘的情境,可以结合课文50页的插图来理解。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将银辉洒向大地,一切都是那样的柔美、和谐。穿着僧衣悄悄地敲门的正是贾岛。门前有颗树,树上栖居着正在沉睡着的小鸟,山上万籁俱寂。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小鸟警惕地睁开了眼睛。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均可以看出贾岛很尊重朋友。

故事的发展部分。第三自然段写贾岛在途中斟酌诗句。“即兴”可以结合上文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过程来理解,它是指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此处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妥帖”可以换成“合适、恰当”联系“不够妥帖”和“更恰当些”可以感受贾岛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追求准确、传神、完美的创作态度。“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这句话是课文49页插图的内容,“吟哦”是吟咏的意思,也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演示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动作”的情景,感受贾岛为了斟酌字句已经完全沉浸到诗的意境中,简直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后面一句话些行人的反映,更衬托出贾岛的一丝不苟。教学时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贾岛的行为好笑吗?为什么?”由此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

贾岛闯入了韩愈的仪仗队。这段写到了韩愈,对韩愈做简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仪仗队,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场面,很壮观,人也很多,通过“簇拥”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而这时韩愈在京城做大官,他出行时仪仗队是何等微风,何等声势,通过“行人车辆纷纷避让”可以看出来。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

误入仪仗队的贾岛请求宽恕,韩愈和她一起斟酌诗句。五六自然段是贾岛和韩愈的对话。第五自然段韩愈的问话含有责怪之意,第六自然段是贾岛的回答,“无意间”说明他并不是有意冲撞,“大驾、您”可以看出贾岛对韩愈非常尊敬,“求您宽恕”可以看出贾岛的态度非常诚恳。第七自然段写韩愈和贾岛一起思考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因为“韩愈是很有名的诗人”,所以会“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后面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最后让学生交流感悟通过学习你认为贾岛是一个怎样的人?加深理解。

作业布置:

让学生修改自己近期写的一篇文章,学习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踏实的学习方法。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