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说课稿

时间:2025-11-23 21:47:01
伤仲永说课稿

伤仲永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伤仲永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本文通过王安石的所见所闻写了方仲永从一个天才到“泯然众人”的悲剧。作者通过叙述和议论让大家知道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给七年级学生以有益的启迪。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学生、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七个部分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一篇文言文,课文照应了本单元的成长主题,既是对前四课的延续,又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了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并引以为戒。

七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他们创造思维活跃、有学习古代语言浓厚兴趣,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课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3、学习借事说理方法,理解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法是一节课的指导思想,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诵读法、任务学习法、分层教学法、圈点勾画法、分组讨论法及电化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生动形象有趣的课件,展示学习内容,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本课的教学是以活动为主体,分别从导入新课、走近作者、活动任务、名言资料库四个方面来完成教学设计的。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是以提问人们所熟知的爱迪生的名言把学生引入课堂,由浅入深、易于理解。 “走近作者”这一环节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王安石的相关知识,增加了课文的可信度,加深了其教育意义。

在活动任务中设计了三个活动:

“在活动一咬文嚼字知仲永”这一环节中,立足于基础,以检查学生预习作业为主,通过朗读、小组合作、圈点勾画方法,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其竞争意识,同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活动二七嘴八舌议仲永”环节中,重在研读赏析,从“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

作者的情感”为主线设计问题,层层深入,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讨,既要敢放又能收,使大家在积极研讨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

学习完这篇带有“悲剧色彩”的课文之后,同学们肯定有许多话想说,我就设计了“活动三融情入理悟仲永”这一环节,请同学们以“由方仲永所 想到的”为题,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的认识,同学们畅所欲言,从而让他们结合自身经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当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可能有一些偏离主题的回答,老师随机应变的`给予引导;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我特意设计了“名言资料库”环节,虽然一节课的文学知识积累作用有限,但是贵在坚持,长期的积累必将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体现了全文的主线:“伤”是课文的中心,强调了作者的情感;左箭头指出了“为什么而伤”,右箭头则提出“伤的原因”,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伤仲永》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伤仲永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思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3、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注意文本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③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过程和方法:

①诵读

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③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难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通过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默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讲读课中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元读课文中加以运用直至 ……此处隐藏22593个字……朗读的关注点,找一组作一下归纳: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找准停顿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这样学生在接下来听读课文环节有了抓手。

为了充分发挥合学的时效性,学生听完课文朗读后,在组内交流自己听到的一些在读音节奏方面的关注点,然后师出示重点,采用小组竞赛法检查大家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

(这种竞赛法既对学生的合学起到了督促激励的作用,也让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情,更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可谓一箭三雕。)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读通本文,下一环节学生结合图片就对课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为译读课文环节做了铺垫)

2指一学生读文(显示图片及课文内容)

3.译读课文。

译读课文环节,学生课前导学案助学,课上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向全班学生求助。然后采用闯关的形式攻破本文的各种文言现象和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书,并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竞争的学习意识。)

三 悟读课文,读出感悟

1.欣赏动画,凝练语言,叹其原因.

学生闯关结束后后,为了奖励同学的精彩表现,欣赏一个动画.提醒学生带着前面的疑问“王安石为什么为方仲永而哀伤、叹惜呢?”来欣赏。同学们以复述或概括课文的形式说出.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深化的作用。

2.结合语句,探究变化()

师顺势引出: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是谁造成的这场悲剧呢?那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呢?小组内交流,齐读全文,读出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阐述: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为此让学生围绕“变”一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谈谈自己的见解。此环节是学生探究文本的突破性环节,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感悟朗读中体会仲永的人生悲剧,问题的设置有梯度,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

四、揣摩语言,探究美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对“阅读”的阐述是:欣赏文学作品——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为此提出这样的问题:)

全文围绕“伤”展开叙述的,表达的是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之情,得到的是深刻的启示。但纵观全文,没有一句是抒发情感的,那令人哀伤,引入深思的缘由何在呢?来源于本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试从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学生在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组内小展示、全班大展示环节中领悟文章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

五、古今链接,能力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有这样的阐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为此安排了这个环节)

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可用自己的话,也可引用名言)

六、感悟随笔,课堂小结

(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交流只是从点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当学生互相启发点拨产生灵感后,为使这一环节开展的更加深入,并遵循着语文教学“读说写”训练为一体的教学主线,我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课堂随笔练习,并将其作为本课的课下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附板书:

伤仲永

详略得当

变先扬后抑

对比衬托

不使学借事说理

其受于人者不至

本次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说板书设计。这就是我在这节课的板书:

左边是主板书,体现了全文的内容主线和中心,“伤”用蓝色笔醒目的突出全文的情感基调,右边是副板书,重点显示本文的写作特色。

伤仲永说课稿15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

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

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特殊语句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古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坚定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

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伤仲永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